《隐秘的角落》:今天的我们,应该给孩子怎样的童年陪伴 | 一周精读
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,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。
心灵自由的人,走在阳光明媚的大道上;
心灵禁锢的人,被留弃在了隐蔽的角落。
因为评价标准的畸形变异,整个社会大环境下,很多人从童年到成年,都在不断承担并陷入巨大的痛苦和压抑中,留待余生来慢慢消化。
我们一边追逐社会认同,一边回归丛林法则,不断失去内心温暖与光亮的部分,以为世俗意义的成功,能够置换所有童年时遭遇的“深井”。然而,这一口深井从未退隐,它依然还在吞噬我们的精神和肉体。
如果,学校能把学生心灵成长放在第一位,而不是分数;如果,每一个家庭把亲情伦理放在第一,而不是个人欲望和家族腾达;如果,整个社会都把真才实学和诚实的劳动放在第一,而不是金钱和地位。或许,每个孩子都可以是一轮缓缓升起、心灵自由的朝阳,每个成人都可以活成一潭悦纳自我,润泽他人的井水。
《隐秘的角落》带给我们什么启发?
(来源:搜狐教育、四川教育发布)
《隐秘的角落》,表面是悬疑片,其实讨论的是家庭伦理和教育,它让人重新思考,一个破碎的家庭是如何撕毁孩子童年的梦,使纯真的儿童,变成内心幽暗的坏孩子,进而滑向罪恶深渊。这部影片对青少年心理及社会现实的刻画真实细腻,相信每一位父母都会有所触动。
奥数老师和学霸
张东升在少年宫教奥数,人到中年还没有编制,社会上吃不开,在家也抬不起头。岳父对他爱搭不理,妻子天天催他离婚。为了不失去家人,东升对妻子一家百般讨好,可他越卑微人家越觉得他没出息。张老师只有一个人面对镜中的自己时才露出阴森可怕的一面。
影片一开始,在一片奇峰秀岭,群山环抱的美景中,张东升将岳父母双双推下山顶。然而,就在山对面,三个孩子刚好把全过程录了下来。这段视频,也把四个人连在一起,进入一个个黑色旋涡。
图注:“小老头”朱朝阳
朱朝阳14岁,十分内向,像个小老头。他学习很牛,全班第一,全年级第一,但是这个学霸并不风光,他在班里没朋友,在家里更像个弃儿。父母离异后,爸爸只顾新家,妈妈关心他的学习胜过一切,他也用好成绩回报妈妈。
有个细节,表现出朝阳这孩子智商高,有城府。严良和普普突然来到,在他家住了一晚,三个小孩非常愉快。朝阳十分孤单,他很喜欢两个朋友,但这份喜爱不会打消他的戒备心。第二天一早,他出门去买早点前,先把妈妈的首饰藏进了衣柜,又从梳子上取下一根长发,夹在柜门中间,心机深不可测。
有了朝阳这个最强大脑,三个孩子开始与杀人犯张东升周旋,之后又被杀人犯一步步带向幽深莫测的境地。
《隐秘的角落》有两条线,张东升是明线,朱朝阳是暗线,两个角色互为对手,互为镜像,一浪更比一浪险。
东升和朝阳很像,智商都很高,都很能忍,孤独也是他们的共同点,因为孤独,他们又极度渴望爱。当张东升知道妻子出轨,他哀求,只要不离开他什么都能接受。朝阳没有朋友,没有父爱,妈妈经常不在家,是严良和普普让他尝到友情的滋味,点亮了内心。
有个细节特别感人。妈妈要回来了,朝阳不得不送走两个朋友,非常落寞。之后,妈妈电话说不回来了。朝阳冲出家门一路狂奔,寻找另外两个孩子。黄昏的灯光洒向街角,温暖的音乐在四周像海水般起伏……
孩子太孤单了。他不停奔跑,不停寻找,为了友情和真情,为了生的希望和光明。
落了苍蝇的父爱
当然,孤独缺爱还不足以导致犯罪,朝阳难言的内心世界和父亲给他带来的伤痛有深刻关系。
离婚后,连牌友都看出朝阳衣服洗到发白,鞋子太旧,爸爸才想起带孩子去买鞋。继母听说了,带着妹妹赶来,要爸爸给女儿买裙子。不但如此,还话里藏刀,百般羞辱。这是多么烦人的家庭关系,就像挥之不去的苍蝇,在耳边嗡嗡不停。
图注:《隐秘的角落》 朱朝阳被继母嘲讽
生活的残酷,让朝阳小小年纪就经历了成人世界的所谓真相。然而他又是个孩子,心智不成熟,不足以承担这些。所以很多家庭离异的小孩,早熟和脆弱,会同时出现在他们身上,在他们心中,爱的花朵和恨的荆棘共生一处。
导致朝阳彻底坍塌也是父亲。妹妹死后,父亲开始亲近朝阳,朝阳很珍惜这份重得的父爱,但却意外发现,爸爸不过是为了套他的话。父子情就像被苍蝇叮过一样败坏了,朱朝阳心灵也被弄脏了。
父亲的自私猜疑让朝阳的心凉透了,而母亲控制狂般的爱又令他无比压抑,这个破碎的家庭首先毁灭的是爱,是真情,然后才是一个孩子的心灵。
朝阳和东升
这部剧深刻之处在于,没有把青少年犯罪问题推给父母、家庭,而是从高处俯视,让我们看到整个社会的大环境下,每个人都在承担的巨大的痛苦和压抑。
图注:朱朝阳家的夜景
上图是朱朝阳家的夜景。只有从高处俯视,才能看到在茫茫黑夜深处,有一点暖光摇逸着,抵抗着,那么微小又那么珍贵,这个画面不断出现在整部剧中。
黑夜象征一种巨大的压迫感,人们对爱对真情的渴望,就像这点温暖的微光,它能不被黑夜吞噬吗?而痛苦的根源,其实在剧中第一集就出现了,那就是争第一。
朝阳永远第一,班级第一,年级第一,只有他才能赢得全班的掌声。对第二名,老师唯一的肯定是:你和第一名的差距越来越小了。come on ,难道第二名存在的意义,就是为了衬托第一名?而第三名,以及所有的人,老师提都不提,他们的命运不配拥有姓名。
再看朝阳的后妈和妹妹,已经得到爸爸全部的爱,还不够,爸爸难得给朝阳买一次鞋,后妈冷嘲热讽,百般羞辱;东升呢,事业不旺,全家人都瞧不起他。朝阳妈妈,更是因为不再年轻貌美,也没什么事业,被爸爸抛弃。
如果我们都遵循这样的逻辑:
小时候在学校必须争第一,长大了在单位必须成功,在家中必须胜利,不然就被无情淘汰。如果人们都在这样冷酷的链条里生存,心里的爱怎么能抵御寒夜,父母哪有足够的温暖和爱给予孩子呢?
为什么片中最血腥的屠杀,发生在水产公司的冷库中,除了比喻凶手的冷酷,更象征了人心之外还有一个更大的,更加无情残酷的法则。
归根结底,每个人,每一所学校,每一个家庭,整个社会到底把什么放在第一,决定了我们能否活在一个比较幸福的社会里。
如果学校能把学生心灵的成长放在第一位,而不是分数;如果每一个家庭把亲情伦理放在第一,而不是个人欲望;如果整个社会都把真才实学和诚实的劳动放在第一,而不是金钱和地位,这个世界才可能会像主人公的名字一样——朝阳东升。
本片还给了我们其他启发:
父母不要用强势窒息的爱,让孩子沦为“工具人”
总以为小孩不懂大人的事,反而会加剧儿童的“成人化”
我们的文化,习惯于歌颂儿童的天真、纯洁、美好。在中国家长这里,一直在隐秘地进行一场看不见的“隔绝儿童”的保护运动,他们竭尽全力将孩子与成人世界隔开。但就如片中朱朝阳说的:“在成年人眼里,小孩子永远是简单的,即便小孩会撒谎,那谎言也是能马上戳穿的。他们根本想象不到小孩子的诡计多端,哪怕他们曾当过小孩。”
这让人想起波兹曼在《童年的消逝》一书中的忧虑:电视这个一览无余的媒介瓦解了信息霸权,一旦儿童有机会接触到从前隐藏的成人信息的果实,比如性、爱、暴力、谎言,他们就失去了童真这个乐园。在新媒体时代,儿童的消逝,更仓促、更迅捷。
儿童的“消逝”并不可怕,可怕的是,当儿童已经“成人化”了,家长对儿童依旧停留在传统的玫瑰色想象里,教育没有跟上来,比如性的责任、暴力的代价、生命的意义。其结果是,儿童“成人化”了,但他们不知道代价和责任,一旦他们犯错或作恶,就愈发覆水难受。
原生家庭影响孩子一生
坏孩子不是天生的,是原生家庭影响下的人格与成人世界规则的一次碰撞。内心强大的孩子,撞而不倒;内心纤弱的孩子,一撞就出大问题。
心理学上有个“爱的空杯理论”。做父母的,要记得经常去给孩子的杯子加水。朱朝阳的杯子,空的太久了,已经干涸成荒漠。
好的家庭教育,是父爱不缺席,母爱有边界
(文:卓尔平凡 来源:樊登读书)
管孩子,从来不是“单打独斗”,而是一场父母双方爱的“合谋”。好的家庭教育,就是父爱不缺席,母爱有边界。
父爱不缺席,成长才不留遗憾
澳大利亚的医学系教授罗宾森,在《忙碌爸爸也能做好爸爸》一书中写道:
没有得到爸爸很好陪伴的孩子,直接影响孩子人格的健全发展和行为认知能力;这些孩子成年后,普遍会遭受到缺乏自信、焦虑、孤独等心理问题的困扰。
日本电影《漫长的告别》,正是一场父爱缺席的演绎。
图注:《漫长的告别》剧照
影片里的爸爸是一位校长,工作忙,不苟言笑,孩子们不敢靠近。父爱缺失下长大的两个女儿,成年后有了各自的生活苦恼:大女儿婚后移民美国,青春期的儿子早恋、逃学,与丈夫分居,一切痛苦除了隐忍,对生活无计可施;小女儿30多岁了,感情生活依然磕磕绊绊,人生迷茫。
直到父亲患上阿尔茨海默症,成了一家人生活的分水岭。在最后7年的陪伴里,父女之间渐渐敞开心扉,女儿倾吐和哭诉自己的苦恼,寻找到遗失的父爱。
最戳中泪点的桥段,是失意的女儿和已经不认识自己的爸爸并排坐在阳台上聊天。女儿倾诉心事,爸爸关切地摸摸女儿的头,说道:“遇到不顺利的事,呸一下就过去了。”爸爸的话,像阳光照进女儿心里,让她多了一份坚定。
时间推移,父亲病情日益加重,走失成了生活常态。女儿们发现父亲常挂在嘴边的话是“我该回去了”,但谁都不知道父亲要回去哪里。终于有一次,女儿用跟踪系统找到了走失的父亲。原来,父亲心心念念要回去的地方,是一个游乐场。只因为女儿小时候,父亲曾在一个雨天到游乐场给妻子和女儿送过雨伞。于是,这个地方,成了父亲唯一记住的片段。
女儿们终于明白:原来他这么爱我啊。父亲用生命中最后的七年,补上对女儿缺失的父爱。迟来的宠爱,支撑着漫长的告别,也撑起了女儿的未来:大女儿婚姻状况有了改善,小女儿的事业和感情生活也出现了转机。
孩子的成长没有办法重来,最好的爱,永远藏在陪伴里。
母爱不泛滥,成长才没有羁绊
母爱,不仅是辛苦活,更是技术活。最好的母爱,是有边界,不越界。
《零零后》这部纪录片,跟拍10年、聚焦孩子成长秘密。片中锡坤妈妈这段母爱故事,发人深省。
锡坤妈妈为了陪伴儿子,辞职在家;爸爸奔波在外,与母子分离。父爱缺席,母爱越位,“一切都是为你好”的故事,在这对母子身上愈演愈烈。锡坤渐渐变得不爱说话,小小年纪,眼里总是透着茫然。后来,妈妈终于反省了,她感叹:做60分妈妈就够了。
图注:《小欢喜》剧照
《小欢喜》里宋倩的爱,是“母爱泛滥”升级版。宋倩把所有爱都倾注在女儿身上,冲锋陷阵,不许爸爸插手。只可惜,这种爱给女儿带来更多痛苦,“我妈就是太爱我了,让我喘不过气来。”
长期压抑,英子患上中度抑郁症,最终因为报考大学志愿与妈妈发生冲突,离家出走。宋倩茫然,原来自己的爱,变成了女儿的伤。于是,她开始调整方式:不再只盯成绩和排名,与英子爸爸和好,允许孩子自己决定大学志愿……
《母爱的羁绊》这本书说:“没有边界感的母爱,会把母亲和女儿的关系,变成取悦和被取悦,女儿的成长会失去方向感。”妈妈有边界的爱,可以给女儿成长的能量和做自己的勇气。
家庭教育,是父母一场爱的“合谋”
最好的家庭教育,是父母一场“爱的合谋”。
李玫瑾教授说:“如果错过陪伴,以后的日子,父母要付出三四倍的时间和精力来还,而且也很难达到原本的效果。”用爱和陪伴铺设孩子的成长之路,才是父母对孩子最长情的告白。
陪伴,意味着一个人把最美好的东西给你,那就是时间。出门前和孩子认真道别,回家后给孩子暖心拥抱;留出时间陪孩子玩耍、看书、聊天……父母一点点的呵护,孩子都能体会得到。
成长是一场马拉松,父爱不缺席,母爱不越位,才能照亮孩子未来的光。
“成功”不能治愈一切
“童年逆境”带来的伤害甚至会影响DNA
(文:周滢滢 来源:“外滩教育”)
前段时间,一则关于“建议父母持合格证上岗”的两会提案刷屏。在家庭关系紧张、亲子矛盾一触即发、甚至引发家庭悲剧的今天,这一奇葩证书显示了某种焦虑,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终身幸福具有“一票否定权”。
童年经历,对一个人的心理影响不言而喻。然而,我们对童年逆境所造成的人身伤害,认识远远不够。
美国一项长达20年的医学研究显示,童年逆境对孩子心理造成深刻的影响,甚至会持续几十年改变他们的身体。不仅会影响孩子的生理机能,导致终身的激素失调,还会改变DNA的呈现方式,大幅度增加未来患心脏病、脑卒中、癌症等疾病的风险。
也就是说,即使过去多年,我们战胜了心理阴影,可终究还是会败给自己的身体,包括我们的大脑认知能力。
国际知名儿科医生、童年不良经历研究领域的新锐科学家,哈里斯博士(Nadine Burke Harris)发现,不良童年经历会给孩子留下永久伤痕,危害相当漫长。
她在新出版《深井效应》一书中,对这一现象进行揭露,还曾在TED上演讲“童年创伤如何影响终身健康”。她说:“我们习惯性地认为,总有一些足够聪明且坚强的孩子,能够凭着顽强毅力,淡忘或克服童年逆境,并取得人生的胜利。然而,绝大多数孩子,并没有那么聪明且坚强。”
视频:《童年创伤如何影响终身健康》
警惕被美化的童年经历
从“挫折即是教育”,到“苦难也是财富”,我们总是津津乐道那些困境逆袭的故事。但是,是否所有童年逆境,都能成为激发人奋斗的动力,并通过后天“成功”来抹除?显然不是。
从美国式硬汉代表海明威,到林肯乐队主唱查斯特·贝宁顿,这些名人在各自的人生领域取得显耀成功后,依然逃不过“童年阴影”的折磨,走向自杀。这些阴影,可能是童年时期遭受到的虐待、性侵,可能是父母关系长期不和,导致家庭氛围紧张、压抑……
除了心理折磨,还有无法预料的疾病折磨。
书名中的“深井”一词,来源于1854年伦敦的一场霍乱。在所有人都相信霍乱是通过空气传播的“瘴气理论”时,斯诺医生调查发现,高死亡率区域围绕着一口井,这口井里的污染,才是霍乱之源。此后,“深井效应” 也就比喻那些在表象之下,待挖掘的更深层、更本质的原因。比如“童年逆境”。
这口“深井”里有什么?本书列举了10种童年不良经历:(每符合一种计1分)
1、周期性情感虐待;
2、周期性肢体虐待;
3、身体接触式性虐待;
4、疏于照看;
5、情感忽视;
6、与酗酒者或药物滥用者同住;
7、与患有精神疾病的人或有自杀倾向的人同住;
8、母亲被家暴;
9、父母离异或分居;
10、家庭成员有犯罪记录,如有家人入狱。
研究表明,一个人的得分越高,他的健康风险就越大。比如,得4分以上的人,患心脏病及癌症的概率,是零分者的2倍;患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概率,是零分者的3.5倍;而得6分以上的人,预期寿命会比普通人少20年。
这也是为什么许多有过艰难童年的人,看上去确实战胜了童年逆境,取得了好成绩,考上了大学,拥有了自己的家庭,夯筑着自己的成功人生。直到有一天,却意外发现他们病倒了:有些人脑卒,有些人肺癌,有些人心脏病,有些人严重抑郁......
他们更容易被病魔盯上的原因,正是童年不良经历。与之相关的负面记忆,看似在漫长人生中,被抛诸脑后,其实早已潜伏在人的健康隐患里,好似一口幽暗“深井”。今天,这口“深井”一直潜伏周围,却被我们忽视。尤其是在物质富足的情况下,它变得隐性,披上了一层“过度养育”的外衣。
童年逆境,影响孩子的认知能力
童年的不良经历,对大脑和认知方式也有极大影响。那份童年不良经历问卷,得4分以上的人被诊断出学习及行为问题的概率,比一般人高出32.6倍。
哈利斯博士表示,在孩子的成长初期,大脑每秒都会形成超过100万条神经联结,而这个过程,会被童年不良经历中的毒性应激反应,造成永久破坏性后果。最明显的是前额皮质,这一“大脑指挥官”角色的破坏。它在大脑中负责推理、判断和计划、决策,能够明确努力的目标,压制当前的情绪冲动,表现出一定的“自我控制”能力。
这也是为什么,同样在教室听课,有的孩子就是无法集中注意力,无法静下来解决问题,甚至表现出攻击行为。
童年不良经历对大脑的负面影响不仅于此。它还表现在:对记忆能力的破坏,使得孩子从背诵乘法表到空间记忆,都困难重重;它也让感觉愉悦的神经递质变迟钝,使孩子越来越难以感受快乐,从而增加对高糖、高脂肪、吸烟酗酒、甚至吸毒、自杀等危险行为的渴望等等。
这一研究发现,也对教育工作者带来警醒:
那些记忆力弱、反应慢、表现出多动症倾向、自控力差的“笨学生”和“熊孩子”,难道都是因为他们缺乏向上的意志和动力吗?这一系列表现的背后,是否有一口“深井”,从根本上改变了他们的生理机能?
这些已然在某种程度上遭受童年逆境的孩子,如果在学校环境中被歧视、侮辱,被标签化,或被忽视,那就等同于“双重打击”。
在这种情况下,教育最重要的不是知识传授、道德教化,而是共情教育与审美教育。正如奥地利精神病学家阿德勒在《儿童的人格教育》中说:学校只是孩子早期家庭教育弊端暴露的场所。当家庭中出现童年不良经历,会让孩子缺少健康的依恋关系,进而破坏他们与生俱来的共情能力。
同样,在畸形高压的竞争氛围下,普通学生也会被焦虑、压力、恐惧等情感所裹挟,而变成“冷血”的竞争者。
为孩子的童年创伤提供“缓冲地带”
当童年不良经历已然发生,如何遏制它的长远影响呢?
书中提到了麦吉尔大学教授做的实验。离开妈妈的鼠宝宝被放回妈妈身边后,有的鼠妈妈会通过舔毛的动作,来安抚紧张的幼崽。实验发现,那些“高舔舐”妈妈的雌性幼仔长大为母后,往往也是“高舔舐”者。
人类亦如此,这两代人的相处模式,往往是上两代人的“复制”。那些在焦虑氛围、棍棒式教育、或是冷模家庭中成长的孩子,在成立家庭后,也会不由自主沿袭上一辈的焦虑、暴力、或冷漠。如何打破“代代相传”的魔咒?关键在于家长要成为缓冲的养育者,让孩子的负面情绪,得到及时抚慰。
一位从事0-5岁孩子亲子疗法的儿童心理学家认为,要帮助年幼的孩子渡过不良经历,就必须将父母和孩子看作一个团队。即使孩子年龄很小,父母也要与孩子坦诚地讨论,曾经历了什么样的创伤,对自己和家庭有什么样的影响。
然而现实中,大人普遍认为,孩子的认知水平,尚不足以了解死亡、虐待、暴力等,担心造成再次伤害。实际上,孩子们需要从令他们困惑的事件中,创造出自己能理解的故事或叙述,来理解当时所发生的事情。当大人不能给出明确解释时,孩子会编一个理由说服自己。他们在心里创伤和自我中心意识的作用下,将它“合理化”,变成“是我让它发生的。”
此外,父母也要留心自身的童年创伤问题,自我调节。
哈里斯博士写道:“知道逆境如何破坏家庭脆弱的生态系统,让我们因此而不堪重负,理解这一过程非常重要。作为父母或养育者,我们可能难以承认自己的挣扎,很容易陷入内疚和羞耻的情绪中。”
她分享了几条建议:
当意识到情绪不好时,首先想到是否伤害孩子;如果不能暂停坏情绪,就不要在孩子面前发泄,而是寻求他人帮助;在孩子面前,避免所有形式的语言暴力和情感虐待,哪怕是父母之间的争吵,都会让孩子感到紧张,缺乏安全感。
最后,父母如果能照顾好情绪,让自己生活得平和、愉快,就是给孩子最强大的缓冲器和复原力。
世界以痛吻我,我却报之以歌
(来源:英国那些事儿)
这两天,Youtube上有一个账号叫“Dad, how do i?(爸爸,我该怎么做?)”火了。主人是一个美国大叔,名叫Rob Kenney。他上传了一系列视频,教大家如何解决日常生活中各种需要向父亲求助的问题,小到“如何系领带”“如何刮脸”,大到“如何装柜子”“如何换轮胎”“如何修马桶”。
视频:《Dad, how do i?》
这些内容都很基础实用,视频里的Rob如同每一个平凡老爸,通过详细演示,解决这些日常小难题,还加上了自己作为“父亲”的建议。
Rob表示,做这些,是希望帮助那些因为失去父亲而只能自己挣扎摸索的人。他自己在年幼时被父亲抛弃,之后人生中,Rob被哥哥拉扯长大,在无数次手足无措中,他慢慢明白,一个人的成长中,父亲的缺席是多么痛苦。
在这份痛苦之中,他打磨自己,逼自己学习各种技能、工具,努力成为一个有用的人。成年之后,他和妻子生了两个孩子,全力扮演好父亲角色:“我从未想过要富裕,也没有想过要成功。我人生的目标,就是培养出优秀的成年人,因为我的童年很残酷。”
回顾过去,Rob感慨良多,同时他也忍不住想:世界上是不是还有很多人和曾经的他一样,因为父爱缺失,而在人生的道路上拼命挣扎?他想帮助这样的人,带领他们学习那些本该由父亲教授的“生活技能”。就这样,这个频道诞生了……
没有父亲的路,走起来的确会比别人艰辛。或许正是因为吃了这种苦,Rob比别人更懂得父亲的意义,而他拍摄的这些视频也更能引发共鸣。
当世界以痛吻他,他却选择了温柔相待。
“影帝”钟美美母亲发声:什么才是正确的教育
(来源:南都周刊、清朗舆情、沸腾、网易)
5月,钟美美因模仿老师的视频而走红。
一个月以后,钟美美的母亲接受媒体采访。她解释说,视频被隐藏,并不是孩子被约谈,而是她让孩子隐藏的,因为发现评论里好坏掺杂,对孩子的影响比较大。“孩子喜欢拍这些东西,我不会制止,但我会留意观察,然后让他再发。”
针对钟美美的视频被恶意评论的事,一位媒体人说,不管这些视频有没有讽刺老师的成分,他的创作都应该得到包容。这是我们的期许,也是包容性教育下的应然状况。正如很多人说的,“钟美美”是教育包容度的试金石。
唐山开滦一中校长张丽钧评论说:那职业性的冷漠强硬、居高临下、盛气凌人、颐指气使、唯我独大、不容置喙……所有这些,都使我不由自主地忆起过往的某个片段——我做班主任时,不也这副德行吗?感谢美美,他夸大了我的丑陋,他给了我一个照镜子的机缘。
也有主流媒体做出点评。
南方周末认为,尽管钟美美称,删视频不需要理由,但孩子感受到了压力,这一点毋庸置疑。这种压力可能来自外界,也可能来自内心。而我们觉得,把钟美美的表演等同于现实,对孩子不公平,对他的老师也不尽公平。
澎湃新闻认为,师生之间 “心善嘴恶”的对话方式,可能将孩子原本的自信快乐变成自卑敏感,甚至让部分承压能力小的孩子产生应激反应。这也是很多人看过钟美美视频后,感觉“重回读书时噩梦”的原因。
其实,为人师者,并不容易。疫情期间,很多家长看管一个“神兽”都临近崩溃,何况老师每天要同时面对几十只“神兽”。但是,管教不等于打压,讽刺挖苦只能摧毁学生的自尊,也无法形成良性的师生关系。
钟美美视频,也足以引起社会和教育系统的反思。
请别定义正能量,而是树立多元化价值观。
黎巴嫩作家纪伯说:“你们可以庇护孩子的身体,但不能禁锢他们的灵魂。孩子的灵魂栖息于明日之屋,那是你们在梦中也无法造访之境。”对孩子的一些正当创作,不干预,就是最大的美德。
保护孩子的创作欲,这本身就是一种教育。
钟美美的视频一气呵成,无论是即兴发挥能力,还是表演能力,都已经超越很多职业艺人。既然他有天赋,家长、学校,甚至整个社会都应该鼓励。保护孩子的创作欲,本身就是一种教育。
教育应该做的,是成为孩子学习生活中的支持者、合作者、引导者,启发孩子表达自我,真实地看到世界。梅以曲为美,直则无姿。只要他的作品不违反公序良俗,不妨多点包容。
没有问题学生,只有问题教育
《隐秘的角落》热播,很多人都在讨论原生家庭,其实“原生课堂”同样重要。钟美美的那些表演和台词,正是一些人遭遇过的原汁原味的课堂。2014年第11期《开心素质教育》,曾刊登过一位老师的“道歉信”——《孩子,你还怨我吗》,信上说:
教育的对象,都是鲜活的生命,他们有血有肉,有个性有思维,教师稍有不慎,就会造成遗憾。从教将近十年,由于经验不足,屡屡出现败笔。身为教师,我也知道哪怕是一句责骂,甚至是一个小小鄙视的眼神,对学生而言,都是一种残酷的伤害......
张春林:这张家庭教育表,价值连城
(文:张春林 来源:新浪网)
父母的教育方式,对孩子的性格发展有着很大影响。积极思维的人,容易培育出积极思维的孩子,而消极思维的人,容易造就消极思维的孩子。
对待家庭的思维方式
消极的家长 | 积极的家长 |
凑合着过 | 努力经营 |
我命不好 | 我一定要通过提升自己改变家庭的命运 |
我找错人了 | 我错在哪儿了 |
要是我再年轻一点 | 我还很年轻 |
我受的文化程度不高 | 我会不断学习 |
要是我老公(老婆)是…… | 幸福要靠自己 |
平平安安就是一切 | 不断进取才是一切 |
别去冒风险 | 要学会管理风险 |
我对未来不抱多大希望 | 坚持才有希望 |
家人并不理解我 | 我要多沟通让家人理解我 |
我说了多少遍他都不改 | 我要掌握说话的艺术 |
贪财乃是万恶之源 | 贫困才是万恶之本 |
我对钱不感兴趣 | 我的爱好是让钱生钱 |
他总惹我生气 | 我的修养不够 |
我要不断的挣钱(我要追钱) | 我要不断升值(钱要追我) |
我年龄大了不想变了 | 我必须更新自己 |
这是一个让我感觉不安的家 | 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家 |
看待孩子问题的思维方式
消极的家长 | 积极的家长 |
在孩子出现问题时发火或无奈 | 通过学习想办法解决问题 |
这是孩子的错 | 这是我的原因造成的错 |
这是我老公(老婆)的原因导致的 | 需要和他(她)沟通了 |
这孩子没救了 | 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,只有不会教育的父母 |
我要改变孩子 | 我先改变自己 |
只看孩子的缺点 | 先看孩子的优点 |
孩子不爱学习是没有遇到好老师 | 我需要先变成一个好学的人 |
孩子不独立,太没有主见 | 我应该放手让孩子锻炼 |
孩子性格不好 | 我要提高自身修养不要在家里发脾气 |
孩子心眼小 | 我要成为一个大器的人 |
孩子没有上进心 | 我要成为有上进心的人 |
孩子背逆 | 我要和他成为朋友 |
对待孩子学习的思维方式
消极的家长 | 积极的家长 |
一定要考个好学校 | 一定要找个孩子适合的学校 |
渴望孩子拿第一 | 渴望孩子成为一个喜欢学习的人 |
孩子成绩下降真糟糕 | 我有了发现孩子问题的机会 |
期待孩子学习好 | 期待孩子全面发展 |
孩子的问题是长久的 | 孩子的问题是暂时的 |
多报补习班 | 不断地激发孩子学习兴趣是关键 |
千方百计让孩子多学习书本知识 | 创造机会让孩子多体验 |
孩子比别的孩子差的远 | 孩子的发展空间很大 |
这孩子脑袋空空的 | 一定要想办法帮助孩子填补头脑空白 |
孩子学习不好将来没有出息 | 孩子只要有梦想一切都会好起来 |
我的孩子真糟糕 | 家庭教育要改进 |
对待家庭教育的思维方式
消极的家长 | 积极的家长 |
孩子现在已经不错了 | 眼界决定未来世界,不能让孩子做井底蛙 |
只要孩子学习好我就放心了 | 孩子积极进取而且性格好我就放心了 |
我要帮助孩子成长 | 我要作表率 |
学习好就行 | 我一定要帮助孩子成为精神强大的人 |
孩子将来考个好大学就好了 | 孩子爱学习比上大学更重要 |
我不能让孩子吃苦 | 让孩子有苦的体验才能促进心灵成长 |
孩子不能吃亏 | 让孩子知道小舍小得、大舍大得 |
让孩子将来发大财、做大官 | 先让孩子做好人 |
孩子小不懂事 | 抓住每一个机会让孩子懂得事理 |
有钱就送孩子出国 | 只要孩子有能力,走哪儿都会被抢着要 |
寄希望于孩子努力 | 通过自己努力让孩子知道什么是积极人生 |
孩子真让我担心 | 我要多鼓励孩子让他更有信心 |
对照下来,你是积极的家长,还是消极的家长呢?
责编 | 陶小玮
2594889720@qq.com